他曾是北大才子,却选择拒绝进入外交部,放弃在西班牙的几千万生意,回到农村种地,父母苦苦哀求就是不听,如今他的生活过得怎么样? (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!) 在中国,只要提起“北大毕业”,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一套标准的人生剧本:进名企、搞科研,总之,要走一条体面又安稳的康庄大道。 可江苏无锡的杨舒春,偏偏就成了那个亲手把剧本撕掉的人。 杨舒春出生在世代务农的家庭,父母勤劳朴实,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靠读书跳出农门。 他自己也争气,从小就好好学习,成绩一直很优异,1999年,他成功考上了北京大学的西班牙语系。 在那个年代,考上北大不亚于中了状元,杨舒春瞬间成了全村的骄傲,父母更是觉得半辈子的辛苦都有了着落。 大三那年,杨舒春因成绩优异,被外交部选中公派去西班牙留学,毕业后直接就能成为一名外交官。 这在父母看来,简直是祖坟冒青烟的好事,一个农民的儿子,未来要端上国家的“铁饭碗”,这是何等的荣耀。 可杨舒春偏偏不肯按剧本演,就在所有人等着他回国报到时,23岁的他做出了人生第一次“离经叛道”的决定,他选择放弃外交部的工作,留在西班牙。 消息传来,父母如遭雷击,他们想不通,儿子为什么要扔掉这个别人挤破头都抢不到的机会。 老两口好话说尽,甚至跪下求他,可杨舒春很坚决,那不是他想要的一眼望到头的生活。 最终,他不仅亲手推开了这份前程,还让年迈的父亲代他退还了那笔巨额的违约留学费用,因为这件事,父子关系降到冰点。 留在西班牙的日子并不好过,他一边读市场营销硕士,一边在小公司打工,甚至送过外卖来维持生计。 转机出现在一次聚会上,他认识了一位白手起家的华人富商,这位前辈很欣赏他的才华和韧劲,不仅带他入行,还把自己的创业经验倾囊相授。 杨舒春受到启发,敏锐地发现中国传统工艺品在西班牙有巨大的市场,他果断成立贸易公司。 短短五年,就将独具东方魅力的文创产品卖遍西班牙,公司资产累积到上千万元。 他在异国他乡事业有成,娶妻生子,也终于让父母理解了他当年的选择。 谁知,安稳日子没过几年,2011年,一次回家探亲,母亲无意中念叨了一句“西班牙的菜洗得真干净”,这句话猛地触动了杨舒春。 他意识到,国内消费者对安全、优质食材的需求,是一个比工艺品更庞大的市场。 于是,31岁的他做出了一个更疯狂的决定:关掉西班牙年入千万的公司,带上西班牙妻子,回国种地。 父亲苦劝,母亲也担心,村里的风言风语更是难听,直言他在国外混不下去才回来的,真是白读了那么多年书。 面对这一切,杨舒春却异常笃定,在他看来,这不是一时冲动,而是看到了国内消费升级的未来。 这一次,他的西班牙妻子给了他最坚定的支持,义无反顾地跟着他回到了中国的农村。 不过,北大的文凭并不能直接换来大白菜的丰收,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重拳,他承包了80亩地,和同学合伙搞有机农业。 但高投入带来的高菜价,让习惯了便宜菜的乡亲们根本不买账,没多久,三个合伙人陆续退出,只剩他一个人苦苦支撑。 困境之中,杨舒春利用了自己身上最大的“矛盾点”,“北大才子回乡种菜”,这个话题,通过媒体专访和社交平台,讲述自己的选择和理念。 很快,“北大杨哥”的名号不胫而走,人们好奇,一个北大毕业生种出的菜、养出的猪到底有什么不一样。 流量带来了销量,他的有机蔬菜和黑猪肉开始销往全国,年销售额最高时竟达到2500万元。 如今,43岁的杨舒春早已不是那个单打独斗的农场主,他的“北大杨哥”品牌在全国多个主要城市开设了连锁店。 那个曾让父母在乡亲面前抬不起头的儿子,如今成了他们最大的骄傲,那双曾因他放弃“铁饭碗”而失望的眼睛,如今写满了欣慰。 杨舒春的故事,总会引来一些惋惜的声音,认为北大的人才去种地,是一种“资源浪费”。 面对这些议论,杨舒春始终温和而坚定,他的人生,由他自己做主,他活出了自己的光彩,毕竟,人生的选择题,从来就没有标准答案。